时间:2022-10-07 01:48:32 | 浏览:2207
日前航拍的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与滏阳生态文化公园。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3.1亿元,年均增长6.9%;县域特色产业焕发出澎湃活力,营业收入达1845亿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一村一品”产业兴旺;石济客专开通运营,进入高铁时代;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城市更加生态宜居;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十年间,衡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努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争先进位,谱写出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新篇章。
■ 生态新名片
衡水湖水质提升到Ⅲ类,“一湖碧水”成城市绿肺、鸟类天堂
“太极岛上常住的是夜鹭,西湖湿地是鸻鹬类鸟类的居住地,而在隔堤附近的芦苇蒲草区,则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地……”湖心隔堤附近的芦苇丛旁,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武大勇,一边用望远镜观测,一边轻声告诉记者。
像这样定期到衡水湖开展湿地鸟类观测调查,武大勇已经坚持了十年。
十年间,武大勇的足迹遍及衡水湖的角角落落,记录下来的鸟类也越来越多。
沿湖漫步,空中豆雁、苍鹭飞舞鸣叫,水上青头潜鸭、凤头鸊鹈觅食嬉戏。从“旅客”到“常客”,鸟儿是衡水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见证者。
湖边413家企业、作坊搬迁,拆除沿湖各类建筑,取缔湖中网箱、拦网,施行首部地方性法规《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32个村庄进行生态搬迁……衡水湖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刚建立时的286种增加到332种。“一湖碧水”成为城市绿肺、鸟类天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5个县(市)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优良水体断面达到10个,13个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主城区建设81处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
■ 产业新名片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迭代升级,营业收入保持年均22%的高增长
在安平县河北捷通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21台织网机壮观地并排而置,银线般的金属丝从织网机一边进入,一张张柔若绸缎的丝网在另一边缠绕而出。这些细密的银色网片将应用到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
从不起眼的丝网加工厂到行业佼佼者,捷通网业的华丽转身,是衡水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发展的生动写照。
2019年,衡水大力推动特色产业振兴,形成了安平丝网等9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冀州医疗器械等5个市级产业集群的“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组团式发展格局。
实施“千企转型”行动、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县域特色产业焕发澎湃活力。安平河北联达公司将丝网烧结工艺提升到上千层,填补了国内空白;景县海伟集团自主研发的2.8微米以下的超薄型电容膜,被国家工信部定性为“强基材料”……
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紧盯前沿方向,衡水确立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为骨架,以服务机器人、数字信息安全为方向的“3+2”现代产业新体系,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自2018年至2021年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保持年均22%的高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84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7%,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 科创新名片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0到7510家,京“研”冀“造”效应显现
“锅炉热负荷加载到1兆瓦、2兆瓦……6兆瓦、烟气温度达到870.9度,系统一切正常。”在衡水高新区的科技谷中科衡水创新动力研发基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世强正带领科研人员再次对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实验机组热源系统进行满载测试。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是国际前沿的尖端技术,在小型核电、舰船动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7年,梁世强带领团队进驻衡水科技谷,开始对这一科研项目攻坚。今年年初,该发电实验机组顺利竣工,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技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前端,对我国能源产业革命、衡水先进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聚焦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打造“南北向创新轴带”,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如今,衡水正成为京津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高地。中科衡水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5万吨试验线项目等先后落地,16项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全部实现应用投产,可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17个京津和本地高科技项目落地见效,京“研”冀“造”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年来,衡水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由4.1亿元增长到19.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46家增加到6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0到7510家,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2021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451项,获得知识产权成果173项,新产品销售收入6.6亿元,科技创新正成为衡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改革新名片
全省唯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22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不久前,故城县行政审批局利用集成审批优势,仅用7个工作日,集中为益健堂连锁药店办理了28个许可证,累计压缩审批时限304个工作日。在药店负责人桑志懿看来,这样的高效以前想都不敢想。
衡水是全省唯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
近年来,该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覆盖,近1500枚公章退出历史舞台;工商企业证照办理“一照通”运行模式,首开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之先河;“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经验全省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国家级试点顺利完成,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全省推广,农业农村改革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始终坚持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大胆试、大胆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打通了许多堵点。目前,在探索出的80余项改革经验中,26项属于地方首创,22项获得国家和省肯定推广,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2021年,衡水市场主体达到43.41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1%。十年来,依靠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衡水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也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 乡村新名片
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全覆盖,脱贫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2万元
阜城县崔家庙镇张家桥村蟠桃园里,红彤彤的蟠桃压满枝头,脱贫户郭艳萍和十几个村民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2017年,衡水永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张家桥村因地制宜发展起蟠桃、冬桃种植。郭艳萍家的9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桃园,一年能挣2万多元。
衡水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打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8年接续奋斗,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1.27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衡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如今,不光没有一例返贫致贫情况发生,1001个脱贫村还实现了特色产业“一村一品”,脱贫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2万元,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692个。
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近年来,衡水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依托乡村景观、田园风光等资源,推动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阜城梨花节、深州桃花节、安平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不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品牌,也带动了更多农民致富。(河北日报记者马路、焦磊)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因为小王老家离现在工作的地方很远,一直以来都是长期在河北工作,一年才回家一次,所以在河北没什么亲戚朋友,过生日就叫了领导和同事,他觉得,身在异乡,领导和同事还愿意陪着他,他就打算好好的准备几桌饭菜,就连酒也准备的是茅台酒,也是顺便感谢一下大家一直以来对他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照顾。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在制造业方面,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说,“面向未来,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
【经济界面】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圳速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周年观察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尽管内涵更丰富、要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
在广东,到底有多少湖南人?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有近两千万人;还有人说,至少有1300万人。在湖南的农村,基本上整个村子里的富余劳动力,南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逢年过节,到处都是悬挂广东牌照的私家车,把回家的路堵得水泄不通。在湖南省,当地的两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三周年。截至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14项已经完成,42项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从先行先试到先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在新时